OLYMPUS 公布镜皇 mZD 150-400 TC 时,市场上有些有趣的评价,大致上还是对价格、体积等疑虑。当然我们也明白,无论是价值抑或硬件指针, mZD 150-400 自有其决定性的优势。不过我们坚信和而不同,是否好用就留待各自主张吧。不过, mZD 150-400 始终是面向专业用户,对于普通消费者、为兴趣而拍摄的生态摄影爱好者,那个价格的确不是平易近人,而 OLYMPUS 则同时发表了规格稍逊、但同样能达到 35mm 格式等效 800mm 视角的 mZD 100-400 ,为用家提供了一个最便宜的选择。
打从发布当日起,这次要谈的器材就受尽非议:「与 S 家完全相同的设计」、「不是专门为 4/3 片幅设计」、「比 P 家同规镜头还贵(然而 P 家官方定价更高)」……的确,近年 S 家在 M4/3 的光学设计上颇见积极,虽然并没有发布专用的 M4/3 镜头,但也交出了数个叫好叫座的专用设计,以至于对这次 mZD 100-400 有所落差,也是在所难免。然而,同厂发表分别有 APS-C 和 M4/3 版本的产品,又受到很多消费者有口皆碑的称赞,是不是专门设计有时也未必那么重要呢。

摄影人总是以高级器材为目标,笔者只是一个业余的摄影爱好者,当然也想感受镜皇魅力,但囊中羞涩,而且拍摄多年对于自己喜爱的题材和能力了解甚深,对于生态摄影,自问只是刚开始的兴趣。懂得选择适当的器材,其实也是一种智慧。
在我的理解中, 400mm ( 35mm 等效 800mm )这样窄的视角,其实更适合拍摄水鸟,因为水鸟的距离很多时候相当遥远,即使体型较大的小白鹭,在画面上可能也只有一丁点大。
反嘴鹬 小白鹭 小水鸭
在 4/3 年代, ZD 50-200mm f/2.8-3.5 差不多是每个 OLYMPUS 用家都必定持有的长焦距变焦镜头,性价比高、画质硬朗,堪称 4/3 系统精粹,而值得一提的是, 50-200 这个较短的焦段反而适合拍摄林鸟。林鸟体型细小而活泼,个人认为更讲究拍摄者的反应和接近目标的技巧, 50-200 相对较大的光圈也弥补了林荫光线不足。反过来说,用 mZD 100-400 拍摄林鸟,光圈的确是小了点,而迅捷的小鸟往往需要更高速的快门来凝固动作,即使在光线充足时, ISO 感亮度也经常需要提升至 1,600 或以上。不过,新一代的 M4/3 相机,推得起。




作为一支本身针对较大片幅设计的光学镜头,因为像素密度的关系,用于密度相对较高细片幅上必须在解像力上有一定水平。 OLYMPUS 目前的高阶镜头 PRO 系列拥有产品在线较高的解像力,那么非 PRO 的 mZD 100-400 又是否称职?我自己看来,与 PRO 镜头还是有一段距离,但应该能数得到的毛还是能数得到。
最近摄影评测有一股风气,但凡测试器材都放大至 200% 、甚至 400% 来检阅细节……先不论放大超过 100% 其实就得考验算法,被算法处理过的细节又是不是值得欣赏的细节呢?




相信很多同好会在 mZD 300 PRO 和 mZD 100-400 之间作取舍。作为非 PRO 的 mZD 100-400 ,除了解像力肯定较定焦 PRO 镜有所不足外,对焦速度也会稍微慢一点,不过以我用过的 PRO 镜来比较,也只是慢一丁点而已。

35mm 格式等效 800mm 对我来说,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超远摄下的压缩感,用来街拍比起常用的 100mm ( 200mm )更加有趣呢。



顺带一提,为了区隔产品定位, mZD 100-400 无法享受与机身防震协同的 Sync IS 效果,但根据官方说法,镜头的防震机构还是会协助稳定画面,所以拍摄时防震效果还算明显。
对,一切都不会是最好,但全部都足够使用,足够你拍出优异的照片。
写在最后
不知何时开始,我们很容易就能接触到一些相机厂商定义为专业用的器材;也许是厂商刻意下放技术,慢慢地让用家觉得可以追求更多?又或许是经济发展让人普遍地富裕起来?无论如何,摄影人总是以高级器材为目标。但我认为,每一个长时间认真投入摄影的人,或多或少都清楚自己最适用的是哪些器材,昂贵的高级器材纵然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,平易近人的其实也是床前明月光。只娶得了白玫瑰,其实是不太适合对红玫瑰作评头品足的,毕竟那不是你的世界,一不小心就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。
人啊,还是恰如其份,才是最佳姿势。

您的訪問次數將成為筆者的寫作動力,感謝您的閱讀。
Your visit encourage my writing. Thank you for your reading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