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註腳: Zeiss C SONNAR T* 1.5/50 ZM

5–7 minutes

現代大光圈的標準視角定焦慢慢改向逆焦設計,一時間各品牌的畫質獲得飛躍性提升,但老鏡之所以受追捧,鏡味兩字當然是重點,而過去百年的鏡味來源除了是光學上的不完美,更當然是豐富的設計模式。

ZM 鏡頭( Credit : Zeiss 官方網站)

人類史上的光學設計絕大部份與蔡斯扯上關係。在進入數碼年代前,日本京瓷和確善能持續為蔡斯品牌推出器材,有兩個系統堪稱集百年光學大成,分別是 Contax G 和 ZM ,任何一個系統就包含了幾乎所有經典設計。其中 G 系統是熱門的入門蔡斯之選, ZM 卻以徠卡 M 卡口為基礎,以副廠的姿態不受待見。

但廿年後重溫系統,與其說 ZM 是副廠,倒不如說 Zeiss 在底片年代的最後時光,為徠卡 M 系補完了足足一百年的光學底蘊:徠卡最不擅長的廣角, ZM 供應了一堆 BIOGON 對稱設計;徠卡在光學設計上清一色採用雙高斯的標準鏡頭, ZM 則貢獻了今次主角: C Sonnar T* 1.5/50 。

Sonnar 詞源為德語的「太陽」,結構發展起始於幾乎是攝影史起點的 Cooke 三片式鏡頭,故名思義追求的是大光圈,首個專利於 1929 年被蔡斯伊康登記,百年間曾經出現過各種焦距、光圈和卡口的不同規格產品。差不多 80 年後,蔡斯在 ZM 系統推出 C Sonnar T* 1.5/50 ,主打復刻古典的 Sonnar , C 的意思即為 Classic 。

過去 Sonnar 和雙高斯都是光學設計的主力,特點是鏡片之間空氣接觸面少,比雙高斯更有效抑制眩光和鬼影,在鍍膜未成熟的年代, Sonnar 是大光圈設計的主力;不過雙高斯的對稱設計有助保持像場平坦,有更少的像差和變形,帶來更銳利的成像。

作為數碼年代過渡期的產物, ZM C 50 的表現卻可圈可點,除了可見的紫邊外,變形達到了雙高斯的水平,被壓制到幾乎不可察,足見百年蔡斯也在進步。

筆者尤其喜歡 Sonnar 的散景。相較於雙高斯來說, Sonnar 的散景略顯雜亂、沒那麼工整,卻更為「奶油」。

Sony A7 一代迎來的轉接時代初期,ZM C 50 的評價達到新低點, Sonnar 本來就不是以全開銳利見稱,在 A7 上更軟到不行;後來數碼 M 機身有較多用户,加上薄化濾鏡的出現,才讓世人了解到 Sony CMOS 的濾鏡才是原兇,還 ZM C 50 一個公道。

在雙高斯陸續退場、設計趨向單一的年代,偶然有像 Fujifilm XF 35/1.4 ( Sonnar 式)和 Canon RF 45/1.2 (雙高斯式)這類復古光學,就好像看到彌留老朋友一樣既興奮、卻明白是迴光返照的表現;而時代總歸向前,這些過去百年曾經輝煌的歷史已再難適應數碼,邊緣成像和 AF 都水土不服,砍掉重練已是大勢所趨。

現在重新評價 Zeiss 在 ZM 上的規劃,似乎又有註腳的意味,而 2014 年的終局之作 ZM 35/1.4 , Distagon 逆焦設計也仿佛絕對的為 ZM 畫上句號。

分類 //

發表留言

© 2025 https://www.orange-chansir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