遺忘之前: ZUIKO DIGITAL ED 9-18mm f/4.0-5.6

現代鏡頭大量使用非球面鏡片減少球形像差,一塊非球面鏡片可以代替數塊普通球面鏡片,從而減少重量和體積。非球面生產一般認為難度較高,而當年還在生產相機的 Olympus 有一項技術:「雙面非球面鏡片( Dual Sided Aspherical , DSA ,現在由 OM-SYSTEM 承繼 ),説穿了就是把同一塊鏡片的兩個面都做成非球面,功效當然就是更進一步減磅,良率控制難度也隨之提升。

焦距等效,但透視感沒有等效?

記得當初 M4/3 系統吸引了一批原先使用 135 系統(所謂「全片幅」)的用家雙修或轉會,接下來的問題是不少這樣的朋友覺得很難適應透視感。即使等效焦距一樣,為甚麼透視感總差了一點,具體來說在 M4/3 使用 17mm 鏡頭,有些朋友會覺得視角和 135 系統的 35mm 相當不一樣,進而認為:「啊,因為那是 17mm 鏡頭的透視感」。

反攻手機? OLYMPUS 相機自動傳輸

  智能手機年代,拍攝質素和相片處理能力越來越高,甚至能夠遙控開啟家中電器,其他電子設備似乎已是可有可無。你有多久沒開啟電腦?這個年代還拿著相機拍攝的你,想必還是有點想法、有點堅持吧?   Olymp […]

4/3 拍星空,真的可以?

到 2008 年,買下了人生第一台換鏡相機 Olympus E-520 數碼單反,正式使用 4/3 系統作為主系統。當時天文、星空攝影還只是一個偏門小類,而市場上,也只有當時一直投入到天文攝影研發的 Canon 相機,無論在拍攝質素抑或在配套上適合星空類題材,天文廠商也願意為其推出內置型光害濾鏡等設備。而筆者一直使用 4/3 系統,無論拍攝質素抑或濾鏡設備都令我相當頭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