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曲隔世慰寂寥
  • 星空
    • 深空 Deep Sky
    • 月球與行星 Moon and Planetary
    • 星野風光 Nightscape
  • 攝影
    • 街拍 Street
    • 旅行 Travel
    • 記事 Documentary
  • 音樂
  • 文字

  《有機報》刊出一篇有關「至叻星」計劃的報導後,推出計劃的學生事務處透過校內電郵,向全校同學發出嚴正聲明,一再重申「至叻星」乃鼓勵同學參與校內活動、加強對大學歸屬感的一個校務政策。為此,校園各界開始了激烈的討論。

  筆者對「至叻星」計劃的宗旨抱肯定的態度,但正如報導中有同學認為,該政策會否帶來「假學術」的風氣?對此筆者雖有個人立場,但不欲作任何評論,畢竟每個政策都有其正反兩面。

  但就事件來說,報導促使學生事務處發表了嚴正聲明,這正正體現了近年來「公民社會」意識的抬頭。前《明報》副總編輯兼社評主筆張圭陽博士,認為「傳媒成了公民社會的標誌」,他引述了學者 O. Connell 的論述:「『公民社會』的核心價值,要有一個自由又獨立的媒體,向公民提供資訊,同時亦可以令到領導人向公眾問責」。這段說話,正好可以在本次事件中得到驗證,不但學生可以透過《有機報》的報導,和學生事務處的聲明,了解到事情的不同角度,報導本身也達到了問責的效果。

  當然,傳媒的獨立性不受影響,也是公民社會的構成因素之一。在《有機報》能夠繼續運作和出版的前題下,學生事務處能大方對《有機報》的報導作出了回應,這也體現了傳媒的獨立性並沒有被有關機構侵犯(事實上,作為本澳法律的大學章程,也為《有機報》提供了保障)。因此,無論是普通學生、《有機報》作為獨立的學生傳媒,以及身為官方機構的學生事務處,透過民間-傳媒-領導層三者間的微妙關係,建立了良好的互動,為建立更好的大學校園環境和學習氣氛,提供了絕佳的言論空間,以達到校園甚至是社會和諧的最終目的。

  因此,筆者認為這次學生事務處發出聲明,反而見證了澳門大學言論空間的擴大,也促進了傳媒和領導階層的關係,攜手為大學發展和社會和諧作出努力。

(刊載於《有機報》五月號專欄「橙不忍到」)

  • Share:
便知時光去: Olympus E-5
28/09/2020
銀河的真實色彩
15/06/2020
明亮舒適: Zeiss IKON Rangefinder
19/03/2020
Previous post
Next post

    One Comment

  • wiηdy 29/05/2009
    Reply

    報導——>報道……

  •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

橙(Ch@nSiR)

橙([email protected])

星空攝影師,攝影愛好者,以音樂生活,以文字生存。

顯示完整個人檔案 →

Google AdSense
Copyright © 2020 William Chan Weng Fai. All rights reserved.
↑

Add comment

Comments